【文章导读】中国传统韧性智慧及其对现代城市建设的启示
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而未断,其存续发展蕴含着深刻的韧性智慧。纵观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及弥灾制度,无论是城市建设与自然协调、城市防灾设施建设,还是国家控灾制度的演进,其过程都体现着我国古代传统韧性智慧的思想底蕴,尽管传统城市规划韧性思想与制度错综复杂,远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其典型的礼制规划思想与天人合一的山水自然观在某些方面也已然不适应于当前城市发展,但其中也不乏值得借鉴的思想与技术智慧。
1
书著典籍:从“被动自然适应”到“系统主观追求”的韧性思想演进
经过初步梳理发现,我国古代书著典籍中大都蕴含了与城市韧性相关的典型内容与思想内涵,且这些韧性思想内涵随着时代的变迁有所变化演进,反映了各朝各代城市建设思想的变化(图3),即从被动自然适应到系统主观追求的演进历程。
1.1 自然秩序影响下
城市建设的被动适应春秋至秦汉时期我国城市建设科技水平相对较低,同时受“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等神学思想的影响(表1),城市建设基本遵循自然法则,体现为城市建设始终被动地去融入自然、追求“人-城市-自然环境”的和谐相生,而这也孕育了我国传统的韧性智慧。这种“被动适应”的妥协实质都是我国古代早期灾害应对思想的初步显现,也都构成了这一时期韧性智慧的重要特征,主要体现在崇尚自然的思想意识与因势赋形的城市形制方面。
1.2 社会治理导向下
灾荒动乱的主动预防1.3 系统主观追求下的
韧性制度全面提升2
历史人物:感性与理性交织的韧性诉求
如果说古代书著典籍是韧性思想的主要载体,那么不同身份、不同阶层的人群则是从感性和理性角度发出了对城市韧性发展的诉求(图4)。
▲ 图4 | 不同阶层人群对于传统韧性智慧的贡献与诉求
2.1 文人墨客感性的韧性思维传承
我国历史上各个朝代都有许多优美的诗词涌现,唐宋时期达到顶峰,很多诗词在自然灾害与防灾救灾方面都有所表述。在古人灾害诗的创作中,无论是对于灾民疾苦,还是对其荒政思想下的各种赈灾举措都有生动的体现(表4)。不同时期诗人受当局政治文化背景影响,其诗词中会蕴含着特殊的灾异思想与荒政举措,虽更多偏向于感性的认知或批判,但后世可以根据诗人的描述与见解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于当今韧性理论亦具积极意义。
2.2 士人阶层理性的韧性工程实践
3
建设实践:面向安全的韧性建设需求
▲ 图5 | 古代城市韧性安全相关建设发展简图
3.1 多因素影响下城市选址韧性智慧
我国古代城市选址在《周礼·考工记》所提供的城市基本“范式”下,同时受到多重因素影响。随时代发展大多城市选址在管子、周易思想等朴素山水自然观的引导下因势赋形、因地制宜,出现各种形态的城市(图6),同时受到“择中”“象天”等堪舆思想,以及自然、交通、政治、经济、历史人文、防灾安全等要素的综合影响。
资料来源:根据相关资料改绘。
3.2 防灾避患思想下的
韧性城市建设手法
3.3 安全与发展视角下的
大型水利工程建设我国是农业大国,水利问题也是民生问题,我国古代水利工程有很多,在保障粮食安全、水利安全、提高地区水环境承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郑国渠利用渭北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自然地势,采用分水技术,引径灌溉,起到洗土放淤、改良盐碱土的功效,优化了关中生态环境(图7)。
4
内涵启示:古代的传统韧性智慧的借鉴
4.1 传统韧性智慧的内涵
4.2 对现代韧性城市建设的启示
4.2.1 建造技术方面——刚柔并济,智慧传承
宏观层面对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城镇建设空间格局予以刚性管控,坚守底线思维;中观层面在城市中预留、构建充足的弹性应急避难空间,并将其各点进行有机的线性联通,形成高效的避难空间系统,对抵御二次灾害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微观层面预控应急基础设施,如布局应急医疗用地,保障重要基础设施通道接入条件,整体注重弹性、灵活性与保护性等。
在区域层面建立协同联动的应急机制,完善各区域间的资源统筹、信息传导、风险预警与协调等工作;城市层面加强各级管理部门的管理、监控能力,承上启下指导、落实城市生命线等韧性设施工程的建设;社区生活圈层面一方面要做到问题的及时申报,另一方面其作为较为独立的基本单元,还要具备单独抗击灾难、自救互助的能力。
在社会保障层面政府要发挥其主导作用,应急阶段加强在居住、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的福利措施,保障社会公平与韧性;而群众层面,群众也要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自下而上地参与应急管理决策,形成多元协同的决策体系,也能加强公众自身的自助、互助能力,提高凝聚力。
原文介绍
《中国传统韧性智慧及其对现代城市建设的启示》一文已在知网首发。
【doi】10.11819/cpr20221725a
李云燕,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山地城镇建设与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山地城乡规划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安全与防灾规划学术委员会青年委员,本文通信作者。李正浩,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硕士研究生。
王子轶,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硕士研究生。
石 灵,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硕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山地城镇防灾减灾的生态基础设施体系建构研究”(51678086),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城市滨水空间洪水成灾机理及适灾优化提升研究:以重庆为例”(cstc2021jcyj-msxmX0293)资助。【全文下载】文章已在知网发布,复制并搜索下方网址,或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即可下载阅读全文。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APJ&dbname=CAPJLAST&filename=CSGH20221125004&uniplatform=NZKPT&v=dJ_x9KLE5VV_oYUc_txjsm6_dh9YLZN908XwXh4P49VHzemmalbxluGKLxqUb53b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请在后台留言
官方投稿网址:http://www.planning.com.cn
微博:http://weibo.com/cityplanningreview微信号:chengshiguihuazazhi电子期刊:App Store搜索“城市规划”(支持iPad下载)国内统一刊号:CN 11-2378/TU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2-1329【免责声明】本公众号推文目的在于信息交流与共享。若有来源误注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持权属证明与本公众号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